伫立观澜河畔 以脚步追溯新安县450年深厚历史

来源:龙华区委统战部发布时间:2023-05-29
  

  观澜河是深圳市龙华区的母亲河,观澜河畔人们逐水而居,逐渐形成商贸集市,才有了观澜古墟、观澜古寺等一系列历史遗迹。近日,深港各界人士走进龙华区大街小巷,用脚步追溯新安县建县450周年的深厚历史,触摸改革开放时代脉搏,全方位感受深港两地一衣带水、文脉相通的历史记忆。

在龙华“小香港” 洞见新安县450年悠悠岁月

  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,当年与香港原属一县,称为新安县(亦先后称为宝安县)。明万历元年(1573年),广东设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,彼时辖包括今天深圳市的大部分区域及香港全境。新安县建县450年的历史中,龙华的母亲河——观澜河与其密不可分。《东莞县志》曾记载:“……又西北至塘头厦墟,观澜水自西南入焉。观澜水源出新安县,北流入境。”沧海桑田,缓缓流淌的观澜河已经见证了450余年。

图片

  观澜河畔坐落着有深圳“四大名墟”之称的观澜古墟,观澜古墟起源于清朝中期,距今已有200余年。当年,这里是外国商品进入宝安、惠阳、粤北地区以及内地商品出口国外的中转站,素有“小香港”之称。观澜同乡会会长叶运强说:“今年恰逢新安县建县450周年,观澜古墟也在今年修缮‘重生’,这里不仅能让香港各界人士了解新安县建县以来的龙华元素,还能看到近代金融商贸,领略客家传统民俗风情,引导深港各界人士认识到深港两地本属一家的亲密关系。”

同宗同源 滨海客家道出深港同根

  清朝初期,为抵抗郑成功海上武装力量,实行“禁海迁界”,致使新安县等沿海一带惨遭浩劫。尔后,清廷不得不下诏以优惠政策“复界招垦”。于是,大批客家人“盛向滨海迁徙”,发展成庞大的客家族群,这便是深圳客家形成的原因,或称“滨海客家”。龙华区观澜街道“崇文重教、耕读传家”的陈振能家族就是其一。  

图片

   “我的祖先陈振能,是1751年在‘复界招垦’政策感召下来的新安县,当时落脚在‘七都洞’,也就是现在的松元厦。”香港观湖同乡会会长陈玉昌谈起家族史十分自豪,他18岁时就前往香港就业创业,从厨师做起,一干就是近20年,随后回故土投资兴业。“在新安县建县450周年之际,我们把这个消息向各位旅港的陈氏后人和好友分享,大家表示无论走多远,都明白自己的根在深圳市龙华区。”

  “龙华区和香港都有一个地方叫大水坑,香港大水坑在马鞍山南部,阿公角以北一带,龙华区的大水坑就在观澜。”在香港出生长大的陈秋娴,如今是深圳市政协委员、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、香港大观澜同乡总会会长,同样也是陈振能家族后人,她表示,深港同宗同源,相同地名的背后,蕴含着深港两城山水相依、文脉相通、亲缘相袭的历史文化。

步履不停 回望深港古今往事

  站在新安县建县450周年的历史节点,龙华区民治、龙华、大浪等各港人乡亲社团纷纷组织香港青年前往深圳各区走访考察,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,增强香港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。

  图片

  小南山下的天后宫博物馆与香港隔海相望,有“粤海门户”之称。“从前跟随父母在香港的妈祖庙祭拜过,今天是我第一次来深圳的天后宫博物馆,原来深圳和香港都有妈祖文化,而且基本上都在宋代建造天后宫,可见当时的海上贸易是如何繁盛,下次有机会我要带爸妈也来走一走。”香港青年黄绢表示。

  “百年岁月流转,数载光阴更迭,从曾经的战火纷飞到如今的欣欣向荣,饱经风霜的古炮台承载着关于香港那段沉甸甸的历史。抚今追昔,更加激发我们内心对先辈的敬仰之情,没有他们,怎会有今天祥和宁静的生活。通过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的活动,让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更加自豪,更愿意投身共建深港两地的事业中。”香港青年倪展唯站在赤湾左炮台前,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

  在蛇口“海上世界”,青年们登上明华轮,迎风驻足远眺大海,回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。“早就对蛇口‘开山第一炮’有所耳闻了,当年的明华轮早已旧貌换新颜,它见证的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已经成为历史的烙印,勉励着一代代青年人接续奋斗。”

“深圳与香港山水相依,深港合作从一开始便以改革开放为内核,我们希望传递给深港青年同宗同源的历史渊源,不仅仅停留在过去那段繁盛的悠悠岁月,更希望他们着眼改革开放以来两地齐心打造的‘双城奇迹’。”龙华区港澳台事务局负责人表示。

  接下来,龙华区委统战部将以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活动为契机,组织500余名深港同胞前往江西、广西、潮汕等地,继续探寻深港两地的“前世今生”,在“双向奔赴”中努力讲好“双城故事”书写新的篇章。